1.很简单的一个种植问题(完后在追加100)
2.有关中医学
内容推荐:
1、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2、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先劣躲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4、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5、咸物返潮天将雨。
6、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
7、夜星繁,大晴天。
8、燕子窝垫草多鬼胳彩,雨水多。
9、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10、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1、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很简单的一个种植问题(完后在追加100)
你好,养鹅用em菌效果很不错,农盛乐em益生菌露是由放线菌、乳酸菌、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单一菌种经特殊工艺研制而成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液,每毫升含有益总菌数≥200亿CFU;
功能作用
1、调节鹅肠胃平衡,促进营养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
2、提高肉蛋等产品量,改善鹅产品品质,提高小鹅成活率。
3、提高机体抗应能力,降低因转群、疫苗接种、气温剧变等造成的病变。
4、发酵粗饲料及饼粕和糟渣类原料,降低毒素含量,降低成本,改善适应性。
5、提高饲料消化吸收利用率,提高生产性能,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活菌,建立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鹅对其中的饲料营养成份完全吸收利用,可使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的利用率达95%,极大提高粗饲料吸收利用率,因此可降低饲料成本,长期使用能节省10-15%饲料。
用法用量
1、日常饮水:将农盛乐em菌液稀释成100~200倍稀释液后让畜禽自由饮水,雏鹅用200倍的菌液稀释液让其饮用。可预防鹅下 痢及球 虫 病,提高成活率。
2、环境处理:刚开始处理的3天内用250倍农盛乐em菌液稀释液喷洒鹅舍,每天1次;当恶臭味变淡后可改用500倍稀释液喷洒,每7天1次,持续2周,以后每15天1次进行有规律的重复喷洒。
3、拌料饲喂:按饲料量的0.2%~0.1%比例添加,使用时可先用适量水将农盛乐em菌液稀释后,与饲料混合均匀投喂。
4、饲料发酵:按照饲料(秸秆、豆渣、酒糟、剩饭、泔水、麦麸、粗康、玉米粉等等)和菌液比例为200:1进行密封发酵,等到发酵料有酸甜发酵气味时即可拌料饲喂,一吨发酵原料添加麦麸或者玉米面50公斤-100公斤。如是秸秆粉碎一厘米长左右的段,发酵的湿度40%左右。和发酵原料和麦麸等混合均匀。压实密封发酵3-5天。
5、发酵粪便:按照发酵原料(鹅粪、鸽子粪等)和菌液比例为:200:1的比例进行发酵,同时拌入10%—20%的有营养的物质(玉米面、麦麸、米糠等等含蛋白类的),密封发酵3—5天即可,可以做为鹅的饲料或是肥料。
6、圈舍除臭消毒,按照1:50比例稀释后喷洒鹅舍,可以除臭消毒祛除氨气。
7、制作养鹅发酵床,把农盛乐em菌液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发酵床垫料(锯末、稻壳,麦麸等)搅拌均匀,蜜蜂发酵7-10天以后,铺在鹅舍里面,可以分解鹅的粪便,是一种环保卫生的养殖方式。
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天天开心!!!
有关中医学
种植月季吧,现代月季,大花重瓣的,花期也长,单朵花能达到15天左右,最好是大红色的,中国红嘛!况且现在奥运都用红月季!
具体方法如下:
品种选择
根据气候类型、市场需要、设施状况、资金情况和种植规模等客观因素,慎重选择品种,合理搭配颜色比例,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应用的切花月季品种有上百个,同时还可以从国外直接进口新品种,选择的余地较大,所以对这方面的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出口生产:对俄罗斯可以较单一地选择红色大花型的品种,对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要选择中小花型的品种,颜色以淡雅为主,而且品种要多些;内销生产:北方以红色品种为主,南方则要适当增加淡雅颜色品种的比例。
土地的准备
土壤改良
切花月季最适于pH值为5.6-6.5的微酸性土壤。当pH值高时,可以通过施用草炭、松针土来降低pH值;当pH值低时,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来提高。施用石灰后,至少要等1周才能种植。在生长阶段可以通过施肥来调节土壤的pH值。
营养充足、排水透气良好的土壤是月季切花培育成功的关键。种植前要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营养状况来施用基肥,施用已发酵的有机肥能改良土壤,促进月季的生长。忌施新鲜的厩肥,避免烧苗和引发虫害。对于过粘重且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不能施用厩肥,以防止土壤硬化,应施用草炭、细沙等来改良土壤。
土壤改良的深度为0.8-1.0 m。在准备做畦的位置挖深30cm左右,宽0.6-0.8 m的沟,按每667平方米3立方米鸡粪或6立方米羊粪或12立方米牛粪的肥量向沟中施肥(也可将上述肥料适当混合后施用),并将粪肥与土壤混匀。之后将沟填平,按每667平方米再施入3立方米鸡粪或6立方米羊粪或12立方米牛粪和10立方米草炭土或松针土,并与土壤混匀。改植时可以用上述肥量的50%。
土壤消毒
如果温室未种植过月季,可以应用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和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杀虫剂进行简单的土壤消毒。如果温室长期进行月季生产或发现线虫或根瘤,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土壤消毒。
★化学消毒
通过向土壤中施用氯化苦、溴甲烷、棉隆(二甲硫嗪)和安百亩(NCS)等化学药剂。利用毒气在土壤中的扩散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虫和杂草。为了使气体在土壤中充分扩散,消毒前进行土壤翻耕,疏松土壤的结构。同时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扩大土壤的空隙度。施药后要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保持地温在10℃以上,并达到药剂要求的消毒天数。消毒后要翻耕土壤,待残药排尽后再定植,以免造成药害。
由于氯化苦和溴甲烷的毒性大,容易造成公害、刺激性强施用不方便和残药排除慢等原因,已经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热力消毒
通过向土壤中喷洒热水,高温蒸气或在土壤中埋设热水管,使土壤温度达到60℃左右,从而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虫和杂草。与化学消毒相比,热力消毒具有无农药污染、清洁卫生、土壤冷却后即能种植的优点,但是需要购置加热设备,而且能量消耗大,成本高,特别是大面积土地消毒时更困难。另外热力消毒会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改变。
整地做畦
将改良和消毒后的土地按畦面宽和步道宽各0.6-0.8m做畦,畦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均可。畦高0.3-0.4m,畦面要耙平,以便灌溉。滴灌要预先装好,如果要覆地膜也要预先铺好。
种苗定植
选择种苗
月季种苗有嫁接苗、扦插苗和组培苗三种,一般根据资金情况和环境条件选定。嫁接苗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切花产量高,产花周期长(5-6年),是栽培的理想选择;但是嫁接苗对修剪技术要求较高,而且价格较贵,同时还必须考虑砧木的适应性。扦插苗繁殖快,成本低,管理简单,生产上应用也较多;但是扦插苗的根系较弱,长势不如嫁接苗,产花周期较短(4-5年)。组培苗生产繁琐,种苗供应较少,所以生产上很少应用。
种植密度
因月季的品种、种苗的类型和环境条件而异,目的是保证切花的质量,减少病害的发生。植株高大的品种可种植得稀些,而植株矮小的品种可种植得密些。阳光充足、空气干燥的地区要种植得密些;在阴天较多、空气潮湿的地区要适当稀植。嫁接苗要种植得稀些;扦插苗要种植得密些。每畦栽两行,行距0.3-0.4m,嫁接苗株距0.3-0.4m,扦插苗株距0.2-0.3m。
种苗定植
全年都可以定植,但以春季较好。因为定植后幼苗迅速生长,植株进入花期早,当年冬季切花产量高,生产见效快。一畦上两行要相间种植,以利于植株生长。嫁接苗定植时,要将嫁接口部位向阳,并露出地面2-3cm,防止接穗生根。一栋温室尽可能栽种一个品种,以便管理和预防病害交叉感染。
植株修剪
幼苗期修剪
目的是培养产花主枝。将生出的花蕾在透色后摘掉,把达到40cm的枝条从基部3cm处弯折成为营养枝。如果枝条的长度不够,待侧芽萌发后再弯折。经过三个月左右,营养枝达到3枝以上,新生枝达到切花标准即可花。第一次花要注意留茬高度,一般15-20cm,粗枝留得高些,细枝留的矮些。留下的枝条即为产花主枝。除赶上“情人节”等花价高的情况外,一般不要提前花,否则会影响后期的产量。如果提前花,之后要继续培养营养枝和产花主枝。
生产期修剪
生产期要及时抹去切花枝的侧芽。第二、第三次花时,至少要保留2-3片五小叶,继续培养产花主枝。之后至少要留1片五小叶,确保侧枝萌发。产花主枝的多少要根据品种和种植密度而定,一般3-5枝,也可多达10-12枝。在产花期要将达不到切花标准的枝条继续弯折为营养枝。
调整期修剪
在植株超高,长势减弱或调整花期的情况下,要对植株进行调整修剪。不要取剪去大部分枝条的做法,那样容易造成植株生理严重失调,根部萎缩,基部新芽生长缓慢,甚至植株死亡。而应在50cm左右处弯折枝条,注意不要扭断皮部,并将枝条过长部分剪除,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叶片数量,使其成为营养枝。经此处理后,新芽萌发较多,要进行筛选,适当留取切花枝条。
追肥
科学的施肥方法应该根据植物的吸收量和土壤的养分含量以及肥料的利用率来确定全年的施肥总量,然后再制定基肥和追肥的用量及施肥次数,并且定期对月季叶片和土壤进行营养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施肥。
基肥的施用已在土壤改良一节中叙述。
追肥一般以化肥为主,大量元素通过滴灌系统每次浇水时施用,微量元素通过叶面喷雾定期施用,一般每667平方米每年施用纯氮40-50 Kg,纯磷25-40Kg,纯钾25-40Kg,可以用尿素、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和硫酸镁等肥料调配施用。幼苗恢复生长后就要开始追肥,开始用肥量要少,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增加用肥量。切花收后新的花枝萌发出来时,要增施氮肥和钾肥;花枝现蕾后要增施磷肥和钾肥;休眠期停止施肥。发现缺素症(表1)要及时施肥救治。
温度控制
月季的生长适温为:昼温20-25℃,夜温12-15℃。较高的温度能增加切花的产量,缩短到花日数,但同时也会造成花枝长度短,花瓣短而少,花朵小而露芯,降低切花的品质。较低的温度能增加花枝长度,使花瓣长而多,花朵大且花杯高,提高切花的品质,但同时也会造成切花的产量降低,发育速度慢,延长花日数。
冬季生产为了提高夜温,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可以将昼温提高到35℃。
降温可以通过遮荫、通风、喷水、湿帘和地下管道通冷水来实现(地下管道在畦下45 cm深处,每畦4-5根);升温可以通过暖气。热风炉、增施有机肥,覆黑色地膜和地下管道中通热水来实现。
光照的控制
月季为中性植物,叶片的光饱和点为3.5-5.0万Lux,光补偿点为1.0万Lux。光照过强将造成月季的枝条变短,花色变浅;光照不足则会使月季的枝条细弱,产生盲花。夏天可以取适当的遮阳措施,可用遮阳率为30-50%的遮阳网,以降低温室内的温度,改善花色和增长花枝,保证切花的品质。冬天要保持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清洁,在保证温室内温度的前提下。提早揭去和延晚放下温室外草苫或室内保温幕,使植株充分吸收阳光。按每5.6w/m?用高压钠灯或日光灯补光,可以提高切花的产量和品质,但由于成本较高,除高纬度地区外,生产上很少用。
水分控制
月季是喜水作物,土壤缺水会影响切花约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过多又会造成根系因通气不足而影响发育。月季适合的EC值为0.25-0.75mg/cm,土壤水分张力pF为1.8。浇水量取决于土壤的类型,气候条件和植株的生长状况,每667平方米温室一次浇水8t左右。夏季3-4d浇一次水,春秋季5-6d浇一次水,冬季7-9d浇一次水,最好在早晨进行。定植后要尽快浇一次透水,保证幼苗尽快恢复生长。光照不足时要控制浇水量,以防止植株徒长。
灌溉系统最好用膜下滴灌,这样既节约用水和人工,又能有效降低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要经常检查灌溉系统供水是否均匀。
通风换气
温室种植月季,如果通风不良就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夏天应尽可能地扩大温室的通风量,以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保证切花的品质。冬天为了保温,温室封闭得很严,使温室内的空气变得很污浊,因此需要通风来保持温室内的空气新鲜;通风的同时又要注意保持温室内的温度,所以一般在白天气温升高后进行,以免影响室温。当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很高时,必须用加热或通风的方法来降低湿度。
病虫害综合防治
月季切花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控制应该用“预防为主”的原则,因为植株一旦发病就会降低切花的品质,影响经济效益。前文已经介绍了一些土壤消毒预防病害的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清理温室内的残枝落叶和杂草,定期施用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一旦发生,要及时施用农药救治。农药的剂型应以水剂和烟雾剂为主(特别是在生长后期),避免叶片被农药残渍污染而降低切花的品质。喷药时不要喷到花蕾上,如果发现叶面有药渍,收时要喷水冲净。表2列出了温室月季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药剂,供参考。
切花的收
收因品种、季节和市场需求而不同,对花蕾开放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当地销售应在花蕾开放或半开放时收;远距离运输时,红色和粉色品种要在花蕾外面花瓣的边缘伸开时收,**品种要再略早些,白色品种则要再略晚些。冬季收花蕾开放得要大些,夏季收花蕾开放得要小些。花瓣多的品种收时花蕾开放得要大些,花瓣少的品种收时花蕾开放得要小些。
为了使收的月季切花开度接近,冬季每天收一次,春秋季每天收两次,夏季每天收三次。
月季切花收后,尽快插入水中并转移到阴凉处。去掉下部20cm的叶和刺,按长度分级,中小花型枝条最短40cm,大花型枝条最短50 cm,每10cm一个等级。20枝捆成一扎,中小花型花蕾按一层摆放,大花型花蕾可按两层摆放,花蕾处缠上一圈瓦棱纸,纸的上沿高出花蕾5 cm。捆好后将花束下部剪齐插入水中4小时,之后送市场销售或放入冷库存放。
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人体既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就会受到自然界错综复杂致病因素的影响。因此,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医治病一个最大特色。
先说因时制宜。我国有世界上最鲜明的四季,因此四季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和人体的脏腑功能对四季的反应也最剧烈。
例如,切脉是中医诊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脉象因四季而有显著不同。从脉波图形说,主波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脉率则冬季较夏季为快。从中医脉象说,春天应为弦脉,夏天呈钩脉,秋天应是浮脉,冬季应见营脉。因此切脉诊病时必需考虑季节因素。因为古人认为,如果脉顺四时(正常脉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于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沉疴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从现代医学化验的多项生理常数看,冬夏季一般都有较大差异,甚至冷暖锋过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四时和天气对人体影响之大。
因时治病的另一个例子可举针灸。中医常用针灸治病。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不同穴位,即春取络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气在内,体表组织对外界反应迟钝,疗效差,一般多用药而不用针灸。针灸时进针深浅也要“以时为齐”。春夏宜浅刺,秋冬要深刺才有显效。例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秩边等穴,春夏一般只刺4.5—6cm深,秋冬可刺7.5—10.5cm。
李时珍在著名的药典《本草纲目》撰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他用药讲究季节。《内经》中还具体指出,在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中用药宜分别加辛温、辛热、甘苦,酸温和苦寒之药,以顺应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气,做到顺四时气象而养天和之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痛耀(外因)和人体抵抗力(内因)的消长决定的.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归为“风、寒、湿、热、燥、火”六*。它们大都和气象要素相关,例如,气压高低(高压主晴旱,低压雨湿)降水和湿度与中医燥湿相通;气温高低和中医寒、热、火关联;风向风速和中医的风有关;日照也与中医的燥、火、湿有一定联系(日照少易湿)。因此我国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当然,由于气候异常和特殊环境条件时,某季节中也可出现另一季节的病。因而中医讲究辩证施治。而且,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不完全针对生物致病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侧重于对六气致倡(与气象条件密切有关)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因)的调整和对症候的消除。这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六*”致偏可以致病。历史上久旱、久雨、大热、奇寒年份六*致偏更是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医治病还特别强调因地因人制宜。因为一地环境条件(主要也是气象条件)经常作用于人体,人体也不断产生反应和适应。一部分人体质好些注意养生,适应了。另一部分人体内则产生了虚症等潜在的疾病。例如寒冷的北方,人阳虚质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气候较热,人体质多阴虚。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张景岳均为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浙江人。但因朱丹溪在义乌行医,所治都是南方人,发现“江南地土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和治疗原则。而张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医,根据北方人阳虚体质多,病多寒象的事实,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不同论点。近来的调查也证实了北方人多脏寒,体质多阳虚;南方人多热病,体质多明虚的结论。
此外,由于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因此即使患同样疾病,治疗用药亦应不同。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皮肤薄脆,腠理开琉,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肤坚硬,膜理闭塞,用药重复”。以外感风寒为例,江南一般麻黄一钱就可出汗散热,所以南方医书上有“麻黄不过一钱”之说;而到黄河以北麻黄要用到三钱,东北甚至还要更多,始能发汗退寒。
2.中医养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从天人相应观看,顺应自然,即主动适应四季变化,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下举两例。
①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出发,《内经》提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因为春夏阳气在外,易泄,不能过用;而秋冬阳气潜藏,阴气在外,因此要注意养阴。除了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防病养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天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去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发生。
②春秋季节中要“春捂秋冻”。中医认为,冬季中人的肌腠处于收敛状态,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肤汗孔转为排汗散热,此时如突然减衣,受风着凉易于致病。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外因)阐明何以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而春要捂秋却要冻的道理。
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敌季室内外气温差的符号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内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升降温特急,室内气温变化远远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从室外(特别是温魏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久,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得病。
秋季情况相反,进屋要少穿衣,即“冻”。极而言之,冬季中室内有暖气,室内外温差更大,北方人还有进屋先脱衣的习惯,以免出汗伤阳。其道理是一样的。
我国中医中药(包括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了世界医药文化的宝库;因我国特殊气候而造成的中医药学和养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气象治疗学是运用中医的理论,观察、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作用的一般规律,探讨如何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候条件,进而利用气候条件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祖国医学在很早就注意到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现就中医气象治疗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气候与发病
1.1 季节气候主病 一般来说,六*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有关。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与“风”相关的病证,如伤风、风温、风水、风疹等;夏季气候炎热,则多发生热病和中暑等;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如温燥、凉燥及内燥证;冬天气候严寒,则易多发风寒、寒痹等证。
1.2 气候反常主病 气候反常包括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除易多发相应的季节病外,有时甚至可导致某种瘟疫流行。
2 气候与用药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不同季节气候必须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明代医家吴琨说:“岁气有偏,人病因之,用药必明乎岁气”。所谓“岁气”,即指每年的气候变化,岁气每年都有变迁,每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不能与四季气候相违背。
2.1 指导用药原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一论述说明了根据不同的时令来选用药物的一般原则。“热无犯热”是指在炎热夏季,如无寒证者就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寒无犯寒”指在寒冬季节,如无实热证,就不要随便使用寒药,或即使有热证,亦不宜用过寒之药,以免损伤阳气,或生其它变证。
除经文明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用药原则之外,笔者认为在长夏及金秋之际亦应注意“湿无犯湿”及“燥无犯燥”。湿为长夏之主所,湿气当令,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容易受损,故此时不宜滥用甘寒滋腻、助湿留湿之品。燥乃秋之主气,燥气当令,万物由荣传枯,人之气机亦呈收敛之象,此时亦不宜滥用辛香温燥之品,以免耗津伤血,变证丛生。
2.2 掌握用药方法 《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篇中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生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檗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用药时要根据四时的不同特性,选加相应的药物来顺应四季升降浮沉之性,必会取得相得益彰、药半功倍之效。
3 气候与针灸
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相当大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说明了天气的寒温晦明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这就为我们根据不同气候条件推测气血运行的部位及选用相应的穴位及针刺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1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一般来说,针刺的深度可视针刺部位、病情需要及针感程度而定,但同时也要参考季节气候这一因素。《灵枢·终始篇》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难经·七十难》亦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气候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腠理开疏,人体之阳气也趋向浅层,故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腠理固密,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故针刺宜深。
3.2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 《难经·七十难》说:“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说明春夏之季,气候温暖,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而阴气潜伏于内,在针刺时,应该先深刺至筋骨部位阴气所在之处,得气之后,然后引持外出;秋冬之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致密于外,阴气固藏于内,在运用针刺手法时,应该先浅刺皮毛部分阳气所在之处,然后沉手推向内入。这种手法,即所谓“取阴养阳”、“取阳养阴”的适应时令的针刺手法。
3.3 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 《难经·七十四难》说:“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该篇还简捷地提出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与季节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井荥穴所在部位肌肉较浅薄,而经合穴所在部位肌肉较丰厚,究其实质,是阐明了人体气血运行的浅深部位与四时季节的寒热温凉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针刺时,要顺应四时之气来选择相应的穴位。
此外,在临床治疗时,还可逆着病性,利用与病性相反的气候条件进行治疗,即所谓“冬病夏治”的观点。笔者在临床上对一些因寒邪所致的哮喘、痹证等宿疾,在夏季伏天施行针灸治疗,常获得良效。
由此看出,中医气象治疗学是一门即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有待进一步探索、整理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