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口未来七天的天气预报.能下雪吗
2.看云识天气综合化活动设计?
龙口未来七天的天气预报.能下雪吗
山东龙口天气预报 (未来15天)
下辖乡镇(街道):石良镇天气徐福街道天气黄山馆镇天气
02月06日(周六)班
白天:晴
夜间:晴
-5~1℃
西北风 3-4级
02月07日(周日)休
白天:晴
夜间:多云
-3~4℃
西南风 3-4级
02月08日(春节)休
白天:多云
夜间:晴
-1~7℃
西南风 5-6级
02月09日(周二)休
白天:晴
夜间:晴
-1~6℃
南风 3-4级
02月10日(周三)休
白天:多云
夜间:多云
3~9℃
南风 4-5级
02月11日(周四)休
白天:多云
夜间:多云
3~9℃
南风 3-4级
02月12日(周五)休
白天:阴
夜间:中雪
-2~9℃
东南风 4-5级
02月13日(周六)休
雷阵雨伴有冰雹
-5~1℃
02月14日(周日)班
多云
-6~-3℃
02月15日(周一)
多云
-5~-1℃
02月16日(周二)
多云
-3~0℃
02月17日(周三)
多云
-3~2℃
02月18日(周四)
多云
-3~2℃
02月19日(周五)
晴
-3~0℃
02月20日(周六)
晴
-6~7℃
看云识天气综合化活动设计?
《看云识天气》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看云识天气》是一个面向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混合式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实施于2010年10月—2010年11月。当时,正值台风“鲇鱼”引起高度关注之际,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专家的指导下,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柯木塱小学及增城实验小学的4位实验老师抓住契机,积极协作,带领各自班级学生共同探究云(云图)和天气的关系。龙口西小学的三(3)班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谷歌地球软件及互联网卫星云图“跟踪”鲇鱼;增城实验小学地处农村,该校五(1)班的孩子坚持用肉眼观测云与天气的关系;柯木塱小学六(2)班的学生则记录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数据,对比实际天气进行分析、判断。最后,三校实验学生在网络上交流、讨论各自研究所得,协作共促,从而实现有意义的“互联”。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云的分类。初步懂得云和天气的关系。
能力目标:运用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开展观察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学习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制作成果报告并进行交流,形成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分析、展示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观察活动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借助活动增强协作意识,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信息素养目标:使用笔记本电脑与合作学校学生在“互联创未来”平台开展网络协作学习。能借助office2003、vct等软件整理研究成果。
二、活动过程
(一)确定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三校实验学生登录“互联创未来”平台,阅读《看云识天气》《火烧云》等文章,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
协作互助:学生针对疑惑与问题互相回复,展开讨论,初步体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
确定内容:师生共同提炼出“看云真的能识天气吗”“怎样看云识天气”等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准备探究。
(二)做好活动准备
1.成立研究小组
分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分组;
分工:小组内部推选组长、记录员、摄像员、资料员等,并确定小组名称、口号、标志。
龙口西小学分组样例──
第一小组:行云流水小组(组长:苏);第二小组:云游四海小组(组长:冯睿);第三小组:闲云野鹤小组(组长:温);第四小组:腾云驾雾小组(组长:陈);第五小组:天高云淡小组(组长:刘)。
2.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三)认真开展活动
1.观察、探究
(1)龙口西小学学生借助谷跟踪“鲇鱼”(图略)。杨同学在谷上截取“鲇鱼”卫星云图(图略)。小组讨论及访谈专家。
(2)增城实验小学细心地观察、讨论。
(3)柯木塱小学一丝不苟地记录、分析。
2.汇报、交流
(1)龙西小学三(3)班的汇报课: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总结汇报课,一看汇报,二看互动。展示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学会建议和评价,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才最精彩,最有意义(图略)。
(2)增实验小学学生各抒己见时的大辩论。
(3)不同学校的实验学生在网上分享、互动(图略)。
(4)三校同学探究结果的交流与观点碰撞。
3.制作、评价
1.实验班级各小组根据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制作vct作品。
2.开展多元评价活动。
活动反思
在《看云识天气》项目实施中,我班的学生利用互联网、g等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跟踪鲇鱼”活动,兴趣浓厚,收获颇多。项目结束后,一些家长和我也感觉从中大受裨益──我们与学生一样都接受了解决劣构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鸢尾花(iris)团队负责人吴向东老师曾说过,劣构问题是教师事先难以预知的,是依靠学生生成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老师是促进者、支架设计者、鼓动家,而不是“圈套”设计者,“正确”答案引导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教师除了是经验丰富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之外,其实和学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带领外省老师合作开展《生物入侵》学习项目之初,对方也曾感到很难做,担心不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劣构问题带给我们的冲击。良构问题可以用好的传授式方法高效解决,但劣构问题只能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建构意义。学生未来面对的社会生活多表现为劣构的、不可捉摸的、变化着的现实。
《看云识天气》项目中,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他们迫切想知道台风“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它会来广州搞破坏吗……所有问题之中,最具悬念的当属“‘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同时,它无疑也是典型的劣构问题,具有“不受课堂学习内容领域的限制,对其解决方法难以预料,很难有统一的答案”等特性。关于“鲇鱼”的登陆点,世界最权威天气机构在网上公布的信息都只是泛泛而谈,而且各有说法。如,2010年10月18日实时预测显示为:欧洲中心数值──>海南东部沿海、中央气象台──>琼州海峡一带、日本气象局──>珠江口一带、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广东西部地区。
初看,“‘鲇鱼’会在哪里登陆”这种劣构问题的求解,简直让人一筹莫展。可是,一旦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事情就变得神奇了。在家长的指导下,很多孩子用g定时观察“鲇鱼”,截取其,并兴奋地将跟踪和观察日记拿到组内分享,各小组成员就“‘鲇鱼’会在哪里登陆”这个热门话题展开有趣的讨论。
学生在观察、截图、分析、交流、讨论时,教师在做什么呢?之前,我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积极的组织者,虚心地请教各路专家,了解如何下载、使用g;尽可能多地发动家长和孩子在家里用卫星云图或谷歌云图监视“鲇鱼”。其后, 花了大量精力做指导:课堂演示、设计作业指引、班级q群“现场办公”(解答家长们在配合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向他们提出更细致的家中指导要求),此外还多次与其他协作教师联系。由于家校沟通顺畅,配合得力,我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参与了截图、写活动日记。
诚然,气象变化莫测,不是单靠现代工具就能预测得百分之百准确的。即使天气专家通过气象卫星的资料,通过超强计算机来运算,也没有完全算准狡猾的“鲇鱼”的登陆地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开展《看云识天气》项目的意义和价值。美国学者david 曾指出,劣构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在真实的世界情境中,面对问题,学习者必须尽力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构建问题和形成解决方法作出判断,无疑有助于使学习者投入问题求解的高阶学习。不过,在学生开展劣构问题求解活动之前,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努力完成好组织者、资源提供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必要的资源。
总之,《看云识天气》项目中,很多同学提出令人倍感兴趣的问题,进而展开持续观察、记录、思索、判断、讨论、交流等活动,这些基于劣构问题的求解学习行为是极为宝贵的。另外,一批学生还尝试对观察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得出自我结论,努力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撰写观察日记。此间所形成的初步科学素养、理性思维轨迹(尤其是高阶思维的火花)和探究能力,又是多么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