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立夏节气气候特点

2.24节气有关的农耕知识

3.24节气的分别含义

4.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及其相关的知识?

5.关于处暑的知识

6.24节气中包含的气象学原理

关于立夏节气气候特点

有关天气的传统知识资料_有哪些关于天气的知识

立夏 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那么立夏节气气候特点还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立夏节气气候特点有哪些,欢迎阅读!

立夏节气气候特点

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 雨水 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天气变化

气象学上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当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意为春季开始,当温度高于22℃时则意味着夏季的开始。立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中国南北幅员辽阔,因此南北两地的天气变化各不相同,南北的气温差异也比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所以立夏北方很凉爽,南方稍微炎热些。

从气温上分析,“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如西宁当地昼夜温差都在20℃左右,最高气温也未冲到20℃,西宁离“夏天”还有些远。真正的夏天还早着呢。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摄氏度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此际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的由来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说法,立夏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同时专家们指出古代很多节日和其习俗都是来源于祭礼,当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立夏”出现最早也是源自于古代的祭礼,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对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时刻进行,而是将祭祀的时间变为季节变换的时候,譬如: 立春 、 春分 、立夏、 夏至 、 立秋 、 秋分 、 立冬 、 冬至 。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立,建始也,夏,假也,假,大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也就是在立夏这个时候,春天结束,夏天开始,所以,有的地方又把“立夏”称为“春尽日”。

在周代,逐渐形成在季节转换时祭祀神明之后,身为一国之主的周天子是需要亲日主持祭祀大礼,《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

立夏的风俗活动

立夏吃蛋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 方法 ,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斗蛋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 编织 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 传说 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从散存的民俗资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两类。一类是在户外进行,悬秤于大树,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以验一年肥瘠;另一类则是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由妇女们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倒似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有证:“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关于立夏节气气候特点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立夏时节有什么气候特点

★ 立夏节气的天气特点

★ 2021年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

★ 立夏节气的简单介绍

★ 关于24节气中立夏的小知识

★ 立夏节气有哪些风俗活动

★ 立夏节气小知识介绍

★ 立夏节气的习俗

★ 立夏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24节气有关的农耕知识

24节气有关的农耕知识如下:

立春

是春季的开端,也是农民开展春耕备耕的时间。此时气温虽然还很低,但是阳光渐渐变得温暖,土地开始解冻,这是种植春季作物的好时机。要及时翻耕土地,施肥,为春季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惊垫

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播种的时机。此时气温开始回升土地渐渐变暖,适合种植早熟作物,如小麦、大豆、玉米等。在此期间要注意及时播种,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种子的发芽生长。

清明

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重要的农耕节日。此时,天气温暖万物复苏,适合进行整治田园的工作。可以清理杂草,修剪果树搭建蔬菜支架等。同时,也要进行祭祖活动,祈求来年丰收。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也是夏季耕种的重要时间节点。此时气温已经升高,土地开始干燥,适合种植夏季作物,如水稻、玉米、豆类等要及时翻耕土地,施肥,保持土壤湿润,为夏季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小满

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农民进行灌溉、除草的时机。此时气温已经上升,土地变得干燥,需要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同时,也要进行除草工作,防止杂草对作物的危害。

立秋

是秋季的开始,也是收获季节的开始。此时气温开始下降,秋风乍起,是收获的好时机。要及时收割夏季作物,如水稻、玉米豆类等。同时,也要开始种植秋季作物,如小麦、油菜等。

白露

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收获的重要时间节点。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变得干爽,适合进行收获、晾晒工作。要及时将收获的作物晾晒,防止霉变,保持作物品质。

24节气的分别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7、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公历6月05-07日交节。

10、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16、秋分: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9、立冬: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自秦汉时代定型之后,2000年来就一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及其相关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时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发展沿革

一、斗柄指向

上古时代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二、平气法

到了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划分出的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

三、定气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

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扩展资料

一、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日期计算公式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三、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歌

关于处暑的知识

关于处暑的知识

关于处暑的知识,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特点知识,处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节气之一。那么在处暑这一个节气有什么样的知识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呢?下面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处暑的知识1

一、处暑微凉

很多人一直以为,处暑就是仍在夏天, 但其实处暑是在立秋节气之后,按说应该先处暑再立秋的,这先立秋再处暑,怎么看都有点先结婚后恋爱的味道。但处暑的处字是隐蔽、躲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上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就是说,处暑意味着酷热的天气结束了,或者说虽然还没结束,但也不远了。

到了处暑,暑气少了,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而不像盛夏时浓云滚滚成团成块。这个时节,傍晚时柔和的凉风习习吹来,让人感到阵阵凉爽,而不像夏天那样的热风,让人难以承受,农作物也都已进入成熟期,夏天娇艳的荷花已变成结满莲子的莲蓬。虽然古人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意思是,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大汗淋漓的日子,但处暑被认为是代表天气由热到冷交替的转折点。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还是不喜处暑下雨。立秋落雨,则整个秋天风调雨顺,而处暑下雨,整个秋天就大雨滂沱,难以收拾。“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一场雨过后,便觉一丝微凉,秋的成分就在这一场场雨中增加了。以一种诗和远方的心态来度过这漫漫秋日,你会发现城市中依然能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 、脾胃防护与饮食养生

1、护理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寒气长期聚集于身体里,严重会导致女性的宫寒不孕。

2、养胃少食冷,补水更重要

“夏秋之季是胃肠疾病最易复发的时节。”经过夏天的消耗,人的肠胃消化功能会有所下降,而天气凉爽,人们的食欲往往比盛夏时要好,容易暴饮暴食,加重肠胃负担。此外,天气转凉,胃肠容易受寒,抵抗力下降,也会造成病菌乘虚而入,导致疾病。因此初秋饮食宜清淡,多吃些蔬菜瓜果,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冷的食品,少吃冷饮,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不要马上食用。还要注意饮食需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3、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空调冷饮的蹂躏,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保护咱们的脾胃。

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蜂蜜,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皮肤干燥、便秘等。当然,应少吃煎炸食物,因为他们会加重你的脾胃负担,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

三 、生活习惯 ,于细节处养生

1、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

秋后天气并不是马上变冷,有一个过程,因此夏装向秋装的过渡要慢慢来。民间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说法有一些道理,适当“秋冻”,更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初秋天气毕竟不同于夏天,气温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盛夏喜欢赤脚凉鞋和露肩露背装的女孩也应注意,脚踝及膝盖要开始注意保护了,以免受风寒。

2、乘凉防阴暑 睡眠避风寒

夏季高温时,许多家庭整晚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还是很热,有些人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这个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做很容易感冒。人们都知道天气太热时容易中暑,而这样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风寒,也会中“阴暑”,患者会有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冷风太久吹在熟睡者头面部,很容易引发面瘫。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再吹空调、电扇,也不宜对着门窗睡,避免受到冷风侵袭,最好加条毯子或薄被。

3、 闷热别烦躁,天凉莫悲秋

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特别是阴雨天的前后,很容易出现白天气温高、湿度大的“桑拿天”。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对秋后的热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午天热的时候减少外出,可以喝点艾草茶,清凉解暑,遇事心平气和,少生闲气。

4、户外运动调节情绪

日渐清凉的秋风让人们盛夏烦躁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日照减少,却带来了抑郁情绪。气温下降会使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内分泌紊乱,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做好心理调节很重要。积极参加运动是不错的方法。秋高气爽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慢跑、散步都可以让心情开朗起来。另外,昼短夜长,天气又凉爽,人们往往比较贪睡,睡多了情绪会变得萎靡,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

5、适量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也会开始储存能量、养精蓄锐、准备过冬用。因此,增加睡眠一小时,可以让人保持精神,尤其是对于很多的年轻人夏季喜欢开着空调熬夜,在这个时候要开始早一点入睡了。这样也能减少“秋困”的现象。

关于处暑的知识2

处暑节气的特点

1、秋天的时候空气适宜,天气凉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2、气温走低。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3、南方“秋老虎”。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过后就会逐渐变凉。

关于处暑的知识

一、处暑微凉

有一些人认为,处暑就是仍在夏天, 但其实处暑是在立秋节气之后,按说应该先处暑再立秋的,这先立秋再处暑,怎么看都有点先结婚后恋爱的味道。但处暑的处字是隐蔽、躲藏的意思。

二 、脾胃防护与饮食养生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很容易穿透消散。

处暑时节适合的运动

处暑时节适合冷水浴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间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温正是在这一范围内。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

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

第三,洗冷水浴还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

关于处暑的知识3

关于处暑的古诗词介绍

1、《处 暑后风雨》宋·仇远

疾风驱急 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 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2、《长江二首其一》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3、《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4、《闲适》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5、《元宫词》 明·朱有炖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24节气中包含的气象学原理

24节气中包含的气象学原理如下:

1、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套知识和文化体系。划分的依据是太阳沿黄经运行的度数,把黄道360度圆周划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度为一个节气,全年共二十四个节气,每月有一“节”一“气”,“节”为一月之始,“气”为一月之终,通称“节气”。

2、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以及把握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不仅对农业生产而言不可或缺,而且也深刻影响到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文化观念等方方面面。

3、当你在春分日仰望北斗七星,夏至日看到影长的变化,白露看到大雁往南飞,冬至腊梅开放,你是否也和古人一样,听懂了它们的诉说?古人并不懂得复杂的气象预报,但他们通过敏锐的眼睛和丰富的经验观察到的大自然表征,却常常和今天的科学研究相吻合。

4、《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是有助于我们听懂和读懂大自然语言的一套节气科普读本。由在微博拥有千万粉丝的知名科学科普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的主编、知名科普作家郑远担任主笔。

在这套书中,他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册,用五个板块——气象特征、自然物候、传统习俗、花开时节、节气美食,分析每个节气的气象变化情况,举例说明了节气前后和物候背后的典型天气。既谈论科学知识,又不乏生活情趣,结合科学、文化、艺术、农时和物候、习俗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