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4年长江洪水的抗洪斗争
2.问几道初一历史题目
3.写出与雨有关的俗语、谚语各一句
4.青冈栎历史
与三峡工程根本没有关系,
重庆的自然灾害完全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二是我们人类自己造的孽,大势的砍伐森林,不科学的城市规划,
三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滞后:
一、应急制度不应急
各种各样的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办法满天飞,到底有用没有,恐怕这次事实已说明了一切。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当时制定应急管理办法的时候是坐在办公室里掐算出来的方案,号称桌面推演的方法。之前大雨小雨在城市中积水区的分布、泄洪沟的最大泄洪能力、危房的大致情形等等,制定洪水灾害应急管理办法的时候到底考察了没有?心中有数没有?
二、有准备之战却似突然受袭
天气预报已经准确预报了当天的特大雨情,为什么不采取紧急措施疏散闹市区人口密集处的居民,提示地势高的市民暂缓下班时间,从源头上舒缓交通压力?已有正确预报的情况下,仍出现二十余人的重大死亡事故,各种原委是什么。
三,城市地下排水网络的不合理,城建单位的贪污腐败造成的腐败工程。
1954年长江洪水的抗洪斗争
湖南省绝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冷暖空气在境内剧烈交接,天气复杂多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春季、秋季低温、冰冻、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很大。据统计,从1988~1997年间,全省因气象灾害每年平均损失约153.77亿元,其中1996年达508亿元,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0.5%。
10.1.1 干旱
(一)干旱特点
湖南干旱四季均有,出现频繁,危害最大的是夏秋干旱,其中又以秋旱为甚。由于气候、地形、土壤、水利、耕作制度和抗旱能力等不同,造成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以湘中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包括隆回、邵阳、邵东、衡阳、湘乡、双峰、涟源、新化、新邵、宁乡、长沙、望城等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旱情比较少见的是湘东南和湘西南山地。
从干旱出现次数和频率来看,以衡阳、邵阳、长沙等湘水资水沿岸的河谷盆地最高,小旱以上的频率达80%~85%,即十年中只有1~2年不旱,大旱频率30%~50%,即2~3年有一大旱。洞庭湖区的岳阳、常德等地干旱频率也较高,略次于湘中地区,但因湖区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不容易造成灾害。湘西和湘东南山地出现频率较少,小旱以上频率为50%~60%,大旱以上频率在15%以下,一般旱情轻。此外,各地干旱出现有显著差别,有旱、无旱或轻重干旱往往交替出现。
我们对全省不同县份无雨日数和几种作物气候产量(斤/亩)进行统计分析,将无雨日数40~60天以上定为干旱年,60~80天定为大旱年,80天以上定为特大干旱年。我省干旱年、大旱年、特大旱年的频数分布,均以东南较大,西北较小,在湘西一带3~4年一遇,湘东的长沙、衡阳、岳阳,及湘南零陵及湘西南角的通道,大约3年2遇,郴州是两年半一遇。三年左右一遇的是雪峰山东延部分的益阳,安化、新化等地。
大旱级以上旱年频数最大的有两个区,一个是衡阳盆地和祁阳、零陵丘陵洼地,大旱中心在衡阳,另一个区为洞庭湖平原,大旱中心在岳阳,然后分别向四周减小。雪峰山以西、罗霄山、南岭等山地基本上没有大旱,个别地区大旱10~20年一遇。
据降水距平百分率ΔR=(Rmax-Rmin)/R×100%),按-20<ΔR<-10为偏旱年、ΔR≤-20为干旱年的标准划分(天气预报业务评定办法),对1951~1995年桑植、沅陵、常德、岳阳、芷江、邵阳、长沙、衡阳、零陵和郴州10个站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为20世纪50年代的9年中,1年干旱,60年代3年干旱,70年代3年偏干旱,80年代2年为偏干旱。
(二)干旱遥感调查
用作物缺水系数法和土壤热惯量法对干旱情况进行气象卫星遥感调查。通过对我省卫星遥感资料(1998年、1992年)和全省各地气象资料及灾情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等级干旱所对应遥感统计值划分阈值,然后转换成相应干旱等级值,再根据各地相应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综合评判,并对全省干旱灾害遥感数值分布图进行补充、订正。
由于热惯量法原则上只对裸露土壤适用,在有覆盖的情况下,植被会改变土壤的热传导性质。为了在高植被覆盖区对作物的旱灾进行遥感监测,采用“供水指数法”(Vegetation Supply Index)。当作物遇到干旱时,作物供水不足,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卫星遥感的植被指数将降低,另一方面作物的冠层温度将升高。这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作物供水不足,作物没有足够的水供给叶子表面的蒸发,被迫关闭一部分气孔,致使植被冠层温度升高。我们定义的植被供水指数VSWI为: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CH 1、CH 2是 NOAA卫星或 FY-1卫星第一、第二通道的反照率,Ts 是 NOAA卫星或FY-1卫星遥感到的作物冠层温度。
我们选用1998年10月15日14∶30的NOAA卫星遥感进行分析:
(1)对卫星遥感进行几何校正;
(2)使用信息提取技术提取我省卫星遥感数据;
(3)对水体与非水体进行区分,将NDVI<0.1的象素点判定为水体,此点无旱情;
(4)确定水体后,NDVI的值域为0.00103~0.6111,VSWI的值域为0.00001~0.01109;
(5)将VSWI乘以900,取整,值域变为0~9;
(6)用9减去VSWI,值为0~2的判定为基本无旱情,3~4的为轻度旱情,5~6的为中度旱情,6以上的为重度旱情。
将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将评判的结果进行0.618优选法,对湖南省干旱灾害进行分区。
湘中重旱区:主要为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大多为丘陵、盆地,降水量大多在1300 mm以下,是我省少雨中心之一,其4~9 月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为负值,土壤结构较差,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虽然植被得到一定恢复,但很多土地“保水”、“保土”能力仍然很差,极易发生干旱,一般干旱年出现频率43.3%,大旱年出现频率10%,特大旱年也达3.3%。本区长沙县、望城、浏阳、株洲、湘潭、韶山、湘乡、衡山、衡东部分丘陵近年森林植被恢复好,加上水利设施兴建较多,干旱有所缓解,因此该区内有许多地方为中、轻、甚至基本无旱区。
湘南重、中旱区:邵阳市附近数县,零陵大部分县,郴州部分县,其中邵阳、祁阳、新邵、隆回等县,大多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干旱出现频率也较高。其中邵阳秋旱的一般干旱出现频率16.2%,大旱年16.7%,夏秋连旱出现的年份频率居全省最高,达13.3%,大旱年份、特大旱年份分别达3.3%。
零陵数县1998年降水总量较历史偏少5成以上,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最低值,仅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夏、秋、冬季连旱。由于气温较高,水分亏缺较大,导致晚稻和旱粮大幅度减产,库、塘、河干涸,多次出现森林火警、火灾。
由于该地区土壤多为白云岩风化而成的,土层不厚,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上该区人口密集,人类对植被破坏也较重,如该区邵东、邵阳、隆回,祁阳等水利设施较少的地方,不但干旱严重,甚至人蓄饮水都较困难,遥感图上反映为重旱区,其他地方为中旱区。
湘北轻旱、基本无旱区:岳阳、常德、益阳一带是洞庭湖区,但降水量相对偏少,岳阳降水量1300 mm,华容为1200 mm,大多数县份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是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岳阳夏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也达10%。秋旱频率更高,岳阳秋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为30%。大旱年岳阳达6.7%,而常德达10%,属气候干旱。但由于客水较多,平均年入湖水量达3000亿m3,在有一定数量的提灌设施的地方,气候干旱引起灾情将会很轻。因此只在远离溪河、水利设施较差的丘岗地区,田土会因旱引起一些损失,这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东山地轻旱区:主要是在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的东部和炎陵县,年降水量在1300~1400 m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还有所增加。但降水时空分布均匀,加上山地多由以花岗岩为母岩形成的土壤,在森林和植被破坏较重的地方,干旱时有发生,尤其天水田和旱土发生干旱机会更多,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星星点点的反映。一些水利设施或灌溉条件较好地区基本无旱。
湘西南轻旱区:主要是怀化市和娄底市、邵阳市的雪峰山各县。年降水量由西向东而减少,怀化降水量1444 mm,而东部年降水量只1170 mm。雪峰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还有所增加(以中部降水量最大)。武冈、城步、泸溪、辰溪、麻阳、溆浦、新晃等县丘岗地区,夏秋干旱仍然很严重。溆浦夏旱年频率达3.7%,秋旱年频率达40.7%,夏秋连旱大旱年达7.4%,特大旱年达3.7%。由于该区山地森林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受干旱危害很轻,仅开发过量的一些丘岗、天水田受干旱危害较重。在卫星遥感图上一些地方反映基本无旱。
南岭轻旱、基本无旱区:主要为桂东、汝城、郴州、宜章、蓝山、宁远、道县、江永等山区和江华县,大部年降水量在1400 mm左右,道县、蓝山、江华、桂东,汝城为全省5个多雨中心之一。该地降水基本上能满足作物需要,降水的年际差异虽然很大,但80%的年份降水量仍在1000 mm以上,一般不对农林作物构成干旱危害。由于该地区有一些岩溶山地,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仍然有夏秋干旱发生,尤其是一些天水田或水利设施较差的田土,受害也不轻,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西北中、重旱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安化县,岩溶普遍,干旱危害仍然很严重。春季降水(3~4月份)较少,对春种作物造成一定危害;7~8月份降水虽然较多,但水分渗漏严重,加上土层薄,土壤保水性差,因此山地田土极易受旱。该区森林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遥感解译图上山地和田土的干旱等级仍然很高。
10.1.2 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特征
主要是春季低温冷害(包含3~4月低温,以及5月低温),秋季低温(主要是指寒露风),还有冬季的低温和冰冻。寒露风是晚稻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寒露风危害晚稻的气象因子是低温,不同品种的抗害能力不一样。
1997年9月12~13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入侵我省,日均气温由27℃~28℃降至22℃以下,13~19日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20℃的寒露风天气。长沙连续三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20℃寒露风出现在9月14日,按时间排居历史第二位。这次寒露风持续16天,其间最低日平均气温16.2℃,日最低气温12℃,平江县达9.5℃,长沙市24小时降温13.8℃,48小时降温14.9℃。长沙11 天无日照,9月中旬、下旬日照时数仅为49小时,比常年偏少46.5%。全省有5万亩晚稻,其中杂交稻85%左右,早中迟熟品种比例为1∶5∶4,湘北中熟多,湘南迟熟多,杂交稻以V46、V64为当家品种,常规稻以湘晚籼1号、余赤为当家品种。自北向南有70%~80%的晚稻在寒露风出现前齐穗,20%~30%在寒露风到来后抽穗,受害严重。
(二)低温冷害遥感调查
我们选取发生在1997年9月的一次涉及面广、强度大的寒露风作为典型个例进行遥感分析。
(1)亮温与地表温度:利用星载辐射计测量大气窗区辐射可用来探测地表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陆地表面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强度差异来分析热状态的变化规律。
绝对黑体的光谱辐射强度服从普朗克(Plank)定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c1、c2为波尔兹曼常数,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
当辐射体为黑体(如果在任何波长λ,有光谱比辐射率,则此物体为绝对黑体)时,这个温度就是物体的温度,否则,它就是物体的等效应黑体辐射温度,或简称亮温(亮度温度)。
假定地表面红外窗区通道的比辐射率为1,即可由卫星测得的辐射能量(计数值经过定标处理)用上述公式得到地表温度。
虽然地表比辐射率是随地物不同有所变化的,也并不完全为1,即不能把地面亮温简单作为地表温度来处理,但我们可以利用地表亮温的变化来定性地反映同一地物的地表温度变化或差异。
(2)通道选取:在辐射波段中,红外辐射(0.76~1000 μm)与温度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热辐射或温度辐射。其中,3.5~5.0 μm是遥感所用的主要红外窗区之一,对应气象卫星的AVHRR探测仪为第3通道,但此波段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本身的热辐射在能量上大致相当,而8~14 μm是遥感中最常用的红外窗区,对应AVHRR为第4、5通道。由于地表温度通常为200~300 K,其自身的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8~12μm红外波段,处于地气系统热辐射极大值位置上,因此,我们选用第4通道作为冷害监测的基本通道。
(3)图像处理
定位处理:根据卫星轨道根数和扫描点的观测时间,计算出该时刻的瞬时轨道参数。由卫星姿态、扫描角和瞬时轨道参数计算卫星瞬时视场所对应的地面观测点的地理经纬度。
投影变换:对遥感图像作兰勃特投影变换。
几何校正:卫星原始图像会因多种原因引起几何位置上的变化,产生行列的不均匀,象元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等多种畸变。畸变的图像给解释分析、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必须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其方法是:在卫星扫描图像及电子地图上选取河道的拐点和内湖等特征点作为控制点,根据两者的差异,用内插法进行地理位置的校正。
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窗区通道测值进行云检测:AVHRR探测仪在第1、2和4、5通道的灵敏度较高(反射率为0.5%时,信噪比大于3,通道4的噪声温度≤0.1K),因而在范围不大的相邻视场内,观测结果相差应是很小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排除那些受云影响的观测数据。判式如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其中,i为通道序号,Cmax,i和Cmin,i分别为数据阵(即m×n个象元的观测数据)中的最高和最低值,C为阈值。当判别是满足时,即认为这些观测数据有受云覆盖的影响,应予剔除。
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对第4通道云区以外的象元值进行拉伸处理,根据其值域由小到大配以由冷到暖的调色板,且设置云区为显眼的天蓝色,再配上水红色的水系图及省界图。
(4)低温冷害遥感图像分析:从图上看出:湘西及怀化属较冷的区域,洞庭湖区次之,常德、岳阳地区较暖。在上述三大冷暖区中,又存在一些小片的不同地域。如在湘西、怀化冷区中以溆浦的溆水流域,麻阳的辰水、锦江流域,吉首的沱江流域,花垣的花垣河下游,保靖的里耶-隆头沿河等地却要相对暖些。又如常德、岳阳暖区中以慈利的县城东部、澧县的县城北部,岳阳的铁山水库南、北两侧等地要相对冷些。
城镇明显比周围农村要暖些,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长沙、湘潭、株洲、常德、益阳,以及南县、桃江、宁乡、沅陵等市县城区的突出暖色斑块。
使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自1997年9月13日至9月21日寒露风冷害强度指数,标于图中:从图中看出湘西、湘南普遍偏冷,湘中、湘北偏暖,洞庭湖区比常德、岳阳地区略偏冷,其大致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其测值受站点数目的限制,无法反映出更细致的分布特征。对于测站稀少的区域,特别是地形及不规则地区,则无法描述其变化规律。
10.1.3 洪涝灾害
(一)洪涝特征
洪涝灾害包括山洪、江河湖泊泛滥、内涝和内渍。史料中“*雨连旬”、“江湖水溢”、“大水灌城”、“尽成泽国”等记述比比皆是。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危害十分严重。据统计,1950年至1998年全省洪涝受灾面积累计达30348万亩,年平均619万亩,成灾面积累计13784万亩,年平均280万亩。特别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的平原地带越来越成为人口聚居的集结地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因此,同样的洪水,遭受灾害的人口及经济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1)洪涝发生的频次。据史料分析,湖南省在近3000年的历史中,共有洪涝记载613年,其中全省性洪涝占18.1%,大范围的洪涝占20.4%,部分地区洪涝占61%。
(2)洪涝的地域分布。洪涝的成因主要是降水强度大及连续降水所致,因而洪涝的地域分布与暴雨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以安化为中心的雪峰山端,以道县为中心的都庞岭与萌诸岭之间,以浏阳、平江为中心的幕阜山、连云山西部谷地是3个多暴雨区。慈利、沅陵、安化、张家界、岳阳、常德、浏阳、通道等地大暴雨出现机会较多,易遭洪涝。湖区及四水下游多渍涝。当四水上中游洪水汇注入洞庭湖而渲泄不及时,湖区亦易遭洪涝,此时若遇长江洪水倒灌,极易形成南北顶托之势,洪涝灾害将更为严重。
(3)洪涝的季节性。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无论是全省性洪涝或区域性洪涝,均以夏季最多,冬季少见,春夏连涝频率亦不低。湘中、湘南春涝频率高于湘北、湘西;湘西秋涝频率高于湘中;湘西冬涝比其它地区要多。洪涝灾害与雨季开始迟早和大气环流及雨不定期的自南向北推移密切相关,雨季往往是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自南而北先后开始,因而常年4月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湘南,以永州、江永出现机率最大。5月洪涝普遍增多,永州、通道、长沙、芷工、邵阳、安化等地尤为突出。6月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及洞庭湖防汛进入紧张时期。7月洪涝主要出现在桑植、沅陵、芷江、通道一带的湘西北和湘南山地。8月湘东南由于易受台风影响而出现洪涝灾害,其他各地则较少出现,但有的年份台风挺进湘中、湘北,大气环流发生变异,亦可酿成洪涝灾害。
(4)洪涝的年际变化。据史料分析,在公元1400年以前,湖南省大范围严重洪涝年有明显的34年和110年准周期;在1401~1990年间,则有11、34、57、110和186年等较明显的周期振动。
此外,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湖南省旱涝同年的特点。即在同一年中同一地点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但以先涝后旱居多。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201~1990年间,旱涝同年占年数24%,而先涝后旱者又占旱涝同年的76.3%,先旱后涝占23.7%。旱涝同年的地域分布有南旱北涝、南涝北旱、南北都旱涝三类。南旱北涝占47%,南涝北旱占27.4%,南北都旱涝的占25.2%。
(二)洪涝灾害等级分区评价
为了综合评价全省山丘区及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等级程度,我们以全省1∶50万的TM影像图的地形地貌解译为基本依据,并考虑气候特征、水系发育程度、土地类型、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将全省划分为29个洪涝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1∶50万TM卫片(TM4、TM7、TM3)单元解译标志如下:
水体:TM卫片表现为蓝色;
滩地:表现为桔红色或棕褐色(无纹理结构);
平原农田:表现为桔红色(块状分布);
岗地:粉白色;
丘陵:黄绿色;
低山:桔**(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在200~300 m;
中低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300~400 m;
中山: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400~500 m;
中高山:黑绿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在500 m以上。
(1)评价因子的确定
形成洪涝的因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子有气候方面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数、海拔高度等,它们对洪涝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其次为地貌类型、水系发育程度、水土流失状况、植被发育程度等,这些因子对洪涝有一定的影响。洪涝评价因子选取如下:
多年平均降雨量(QY);
暴雨日数(QD);
海拔高度(HG)∶从TM图像中读取;
地貌类型:从TM图像上获取;
水系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水土流失状况:从TM图像上获取;
植被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2)评价模型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Wi——第i个因子在所计算的评价单元中占的权重;
gi——第i个因子的得分值;
G——所计算的评价单元灾害程度的得分值。
根据评价结果及等级划分标准,进行数字统计集合,划分各地洪涝等级如下:
极度重灾区:洞庭湖区,包括华容、澧县、安乡县、常德市、汉寿、沅江。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极为严重,基本上无山丘区的山洪灾。
重灾区:洞庭湖边缘的丘陵区,包括临澧县、桃源县、临湘市、桃江县、岳阳县、湘阴县、望城县,这些地区既有山丘区的山洪灾,也有湖区的洪涝灾害。而浏阳市、永顺县、桑植、张家界市、溆浦县、麻阳县、泸溪县、沅陵县、炎陵、汝城等县(市)的局部地区是山洪灾的重发地。
中度灾区:包括宁乡县、长沙市、长沙县、平江县、株洲、醴陵、怀化、芷江、冷水江市、新化县、祁阳县、东安县、永州市、耒阳市、郴州市、新邵县、邵阳县、邵阳市、邵东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县。
轻度灾区:包括涟源市、双峰市、娄底市、邵阳、新邵、隆回、新晃县、会同县、靖州自治县、耒阳、常宁、永兴。
(三)1998年洞庭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遥感调查
1998年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相继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形成了我省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我们利用NOAA气象卫星、雷达及TM卫星的实时监测图像及调查,分析调查水情和灾情的变化情况。
(1)雨情调查:1998年全省平均降雨量1632.8mm,较正常年份偏多12.8%,其中湘中北地区7次受暴雨袭击。全省发生了四次大的暴雨过程,其中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105 mm,400 mm以上降水量笼罩面积达3.5万km2,日最大降水量为300.7 mm。
1998年雨情特点表现为:一是雨季提前;二是暴雨强度大;三是暴雨频繁且接连发生,几次大的降雨过程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且每次暴雨持续时间在三天以上;四是暴雨中心较稳定,多次重复在湘江、资水中下游、澧水流域和沅水的酉水,导致这些地区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
(2)水情调查:根据NOAA卫星监测所获得的图像分析,5月25日,洞庭湖区的主河道已无法分辨,湖面较枯水期有所增长,湖面水域已增至1890 km2,同时城陵矶下游长江干流江面明显增宽。6月中下旬,湘、资、沅水及洞庭湖区出现第二次集中降雨,洪水大量汇入洞庭湖,导致湖水水位逐步升高,从6月19日NOAA探测图可以看见,洞庭湖水面进一步扩大,湖面水面增至2039 km2。第三次,7月初湘、资、沅水流域洪水刚刚入湖,长江流域上游降大到暴雨,长江洪水倒灌进一步抬高了洞庭湖水位,使洞庭湖城陵矶出现第一个洪峰,水位近34.52 m。第四次,7月20日至26日,澧水、沅水中下游连降大暴雨,相继再次发生大洪水,与此同时,长江洪水入湖量大增,澧水、沅水下游洪水相互夹击,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洪峰水位35.48 m。根据7月28日NOAA卫星传送的图像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处洪水范围增大,顶托严重,湖区淹没范围扩展至新墙、汨罗、湘阴等地,安乡被淹,湖区湖水面积已达2443 km2。第五次7月29日至8月1日,洪峰水位35.53 m,超过历年最高水位0.22 m,8月1日NOAA卫星传送图像显示,洞庭湖湖水面积增至2542 km2,淹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六次,8月15日至17日,长江干流宜昌出现最大一次洪峰,洪峰流量63600 m3/s,正好与澧水、沅水洪水相遇,使城陵矶水位于8月20日达1998年最高值35.94 m,超1954年水位1.39 m。8月22日NOAA卫星探测图像清楚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至枝城段严重淹没,江河水面扩展,牌州湾及螺山卡口以上滞水严重,洪水排泄不畅,洞庭湖出水受阻,淹没范围增至石门、长沙、桃源一带,同时湖北荆江,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全线被淹。洞庭湖湖水面积达到2664 km2。
通过调查分析,1998年的水情特点表现为一是入湖流量大,洪峰次数多,由于“四水”和长江洪水源源不断地倾灌洞庭湖,致使洞庭湖出现巨大超额洪水;二是洪水组合恶劣,长江连续出现的8次洪峰与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间洪水多次遭遇,使城陵矶连续出现5次洪峰;三是长江干流螺山卡口排洪功能的衰减,使长江洪水顶托严重,受长江洪水顶托的影响,洞庭湖区高危水位持续时间达两个多月。
(3)灾情:根据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星载雷达数据(SAR)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图像叠合处理结果,进行洪涝淹没面积遥感调查。通过计算,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洪涝淹没总面积376.21万亩,受灾涉及18个县(市),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81万亩,农村居民点10.29万亩,水田234.92万亩,旱地19.05万亩,林地13.52万亩,草地0.09万亩,其他用地95.53万亩。经统计,受灾人口2879.9万人,死亡616人,倒塌房屋68860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29亿元。
经图像分析,本地区超过10万亩以上淹没面积的市(县)有沅江、安乡、湘阴、汉寿、澧县、南县、常德市辖区、华容、岳阳县、岳阳市辖区、益阳县等11个市(县)。其中沅江、安乡、湘阴、澧县、汉寿等五个县(市)灾情特别严重。安乡、澧县、津市、常德市辖区、汉寿县等地以溃坝、溃堤为主,其中7个万亩垸溃决被淹。其它市(县)则是以内涝积水为主的洪涝灾害。
问几道初一历史题目
长江防洪重点在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又突出表现在中游。当时防汛抗洪斗争的目标是力争依靠堤防抗御各站保证水位;遇更大洪水则采取有计划分洪措施,牺牲局部保重点,力争将灾害缩小到最低程度,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
1954年6月,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河段,由于“梅雨”较强,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相继涨水,各站水位频频上涨,先后超过警戒水位。7月2日汉口水位超过1949年最高水位27.12米,堤防已告紧张。当时上游尚未进入雨季,荆江河段沙市站水位尚低于43.00米。但根据一般规律,七月份雨区可能移至上游地区,中下游水位即将进一步上涨,荆江防汛亦将进入紧张阶段。因此,为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两个重点,决定一方面加高汉口堤防,必要时采取分洪措施。武汉第一期堤防加高工程以防御汉口站水位28.50米为标准,略高于1931年实际最高水位28.28米。7月20日前后完成第一期加高任务,在此期间,由于梅雨延续,上游又进入雨季,干流水位持续上涨,为争取加高堤防的时间,在蒋家码头附近扒口分洪,与老湾溃口共同作用,缓和了水位的涨势。另外,为保汉江下游北干堤及尾闾堤防安全,有利于武汉市的防汛,七月19日在汉江禹王宫扒口分洪,也减缓了武汉水位的涨势。7月下旬,上游洪水下移到中游,7月27日汉口站出现28.48米水位,一期加高工程发挥了明显作用。紧张着武汉进行了第二期、第三期加高,第二期工程以防御汉口水位29.0米为标准,第三期工程以防御29.5米超高1米为目标。二、三期工程难度极大,当时汉口已基本处于四面受水包围的状况,土料、运输都有极大的困难,为了赢得加高堤防时间,先后在潘家湾、新港和三江口扒口分洪。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挥和30万军民努力下,二、三期加高工程都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了任务,抗御了汉口站29.73米的历史最高水位,比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高1.45米,此水位比1931年汉口溃堤水位高近3米,取得了1954年抗洪斗争的巨大胜利。7月中上旬,荆江河段即出现了紧张形势。预报7月22日宜昌将出现洪峰,并将与中游清江、沮漳河洪峰相遭遇。如不分洪,沙市水位将接近45米,超过荆江大堤设计防御水位和荆江分洪工程运用水位约0.5米。此时荆北地区虽已部分受灾,但大堤一旦溃决,荆北将遭受毁灭性灾害,还将威胁到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因此,经上报中央批准,北闸于7月22日2时开闸分洪。第一次洪峰过后,于7月27日13时10分关闸,分洪最大流量约6700立方米每秒,总分洪量约23.5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最高水位约0.47米,实际出现的最高水位为44.38米。
据预报,枝城站7月29、31日流量为63000和65000立方米每秒,必须再次开闸分洪。经报上级批准,7月29日6时13分第二次开闸,最大分洪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至8月1日15时55分关闸,分洪总量17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0.64米,实际最高水位44.39米,,如不分洪沙市水位将达45.03米。第二次分洪后,分洪区蓄水位已达到40.32米,比原定设汁蓄水位41米,所余容积只有5—6亿立方米。
根据上游水情,预计8月2日枝城站流量将达63000立方米每秒,经上级批准:决定8月1日21时40分第三次开闸分洪。8月枝城洪峰流量达71900立方米每秒,根据预报,如仅开北闸进洪,分洪量不足,仍不能有效地降低沙市水位。因此8月8日基本上同时在腊林洲和八亩滩(上百里洲的下端)扒口分洪。睹林洲的扒口,口门长250米,最大进洪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进洪量17亿立方米。北闸分洪至8月22日7时50分,第三次分洪21天半,最大进洪流量7700立方米每秒。
荆江分洪区三次累计分洪总量122.56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米,沙市8月8日最高洪峰水位44.67米,比1949年高0.18米。荆江分洪使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总计减少入湖水量54.2亿立方米。在第二次分洪期间,7月29日人民大垸临江堤、鲁家堤段决口,进洪量约6亿立方米。8月6日24时荆江分洪区围堤郭家窑堤段决口,向荆江吐洪。由于人民大垸进洪量增大,相继在大垸的东西三户街堤段吐泄入荆江。这时,监利水位迅速抬高,全线吃紧,荆江河段全面紧张。监利城南水位达36.57米,鉴于洪湖分洪区东部已经分洪运用,决定8月8日0时在上车弯江堤扒口分洪,口门宽约1000米,为防止口门过量扩大,两端临时裹头。最大进流量8930立方米每秒,进流总量达291亿立方米。这里分洪回水上溯至郝穴附近,扩大淹区1000多平方公里。上车湾分洪降低监利水位大约0.7米,降低沙市水位0.1—0.2米,同时减少了城陵矶河段的防洪压力,暂时减缓了武汉河段的紧张局面。但荆江河段防汛局面仍很严重。为此在虎东堤肖家咀堤段扒口,吐洪入虎渡河。为了增加分洪区的泄洪,还打开了黄天湖排水闸,下泄入虎渡河。
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的加高加固堤防和分洪扒口措施,确保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小到了最低程度。
长江1954年防汛,中下游参与防汛的指战员近1000万人,遍及五省一市,仅湖北省参加人员就有385万,其中武汉市30万。这些指战员风雨兼程,日以继夜,建立于功勋,也有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取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保住了重点地区和城市的安全。与1931年洪水情况对比,1954年大水不论洪峰,洪量都比1931年大得多,而洪灾损失却减少很多,如果没有军民英勇奋战,没有可靠的水情和天气预报作为决策措施的依据,要获得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为此为武汉市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写出与雨有关的俗语、谚语各一句
1C(其实是说他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2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很明显...)
3(1)经度跨度大
(2)纬度跨度大
(3)因为我国东西经度跨将近60度
因为我过南北纬度跨将近50度...
青冈栎历史
俗语: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湖南俗语
大头大头,落雨打头,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小伢儿打喷嚏,三天打雷两天下雨.-湖南湘西吉首俗语
有雨四方亮,无雨头上光.-湖南湘西吉首俗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躲雨跳到河里
风里来,雨里去
干打雷不下雨
雷声大,雨点小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听风就是雨
屋漏又遭连夜雨
雨天借伞
—————————————————————————————————————
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亮一亮,下一丈.
天上鱼鳞云,地下雨淋淋.
云彩向南,大雨冲船,云彩向东,一阵大风.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东闪空,西闪风,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
西班牙有句关于雨的谚语 “六月雨千遍”,
谚语云:“蚂蚁搬家要下雨”
朝虹雨,夕虹晴。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嘻嘻。(南京)
*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 鸡鸣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 晏雨不晴。(同上)
*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陕西武功)
*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田家五行》论雨)
*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动物对下雨的预报 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
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蜘蛛爬出来结网,说明天气很快就转为晴天。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参考资料:
大别山
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位於豫、鄂、皖 3省边境。 介於北纬30°10′~32°30′,东经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西段作西北—东南走向,东段作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山地地质构造基础是古生代华力西中期的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主要由前震旦纪地层和侵入岩构成,以花岗岩、片麻岩等为主。麻城以东部分受燕山运动影响更为显著。山地经褶皱后,曾一度准平原化。现今山地轮廓为此后的断层运动所形成。断层运动至今仍在进行,1923年霍山大地震即为明显一例。
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余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农耕地区。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复杂,坡向多变,坡度多在25°~50°。大别山地势较高,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育,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注入长江的主要河流有□水、□水、大悟河、滠水、潜水等;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河、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
大别山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同季,雨热同季,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徵,具备森林的气候优势。年平均气温12.5℃,最高气温18.7℃,最低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16.7℃,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0.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夏季平均温度22℃,冬季平均气温10℃,≥10℃积温4500-5500℃,气温年较差21.8℃。平均降水量1832.8毫米,年降水日数161天,空气相对温度平均79%,年日照时数平均1400-1600小时,年雾日102天,太阳平均辐射量110千卡/cm2,无霜期179-190天,年平均气温比附近的市、镇分别低5.2℃,降水比附近的地区多360毫米。
大别山森林海拔差异大,植被变化明显,高度从400多米至1700多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低海拔杉木、柳杉、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浑厚辽阔,林相整齐,层次分明。林中杉木、柳杉主干挺拔,生长茂盛;马尾松枝干苍劲,郁郁葱葱。栓皮栎、青冈栎、枫香、黄檀等生机盎然,欣欣向荣。间有小片修笪,掩映其中。海拔渐高,景观迥异峭壁间陡岩上,黄山孤松饱经风霜,傲首从容。山坡上,黄山松林迎风而立,树干弯曲,枝成旗形,优美异常。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天鲜花盛开,草木蔓发,松绿竹黄,百鸟相鸣;仲夏林木蓊翳,绿荫沉凝,凉风拂肌,几忘酷暑。秋至松竹沉黛,枫叶如火,硕果缀枝,百草含香。冬临风荡林海,雪压劲松,山色凝重,似露峥嵘;山顶积雪经久难消,与繁花绿叶相融,故有“天堂积雪”的美景。
我想知道湖北枝城 或枝城镇的历史越详细越好宜都,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曾在这里农牧渔猎。春秋战国时期,境属楚地,秦朝时县域属南郡,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县,名夷道县,至今已有2138年的建制史。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于此,取"宜于建都"之意,并派大将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并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抗蜀,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境内。
市府所在地故称"陆城"。自古以来,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的美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9年7月宜都县解放,划属湖北省宜昌专区,1958年属宜都工业区,1961年宜都工业区撤销,仍属湖北省宜昌专区,1970年后属湖北省宜昌地区,1987年11月30日经批准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1998年,改称宜都市。 宜都人杰地灵。
这里是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的故乡,杨守敬在历史地理、书法、金石、版本目录、藏书等多个领域著述宏丰、学高品富,被日本书法界尊称为“开山鼻祖”,今天长江三峡的名称,就是由他所定,杨守敬纪念馆就座落在秀丽的清江之滨。宜都还是中国人民 *** 独臂将军贺炳炎、宜昌市第一个 *** 员胡敌、湖北医科大学创始人朱裕壁的故乡。
宜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陆地面积中山区占11.7%,丘陵占79.5%,平原占8.8%。有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条主河流,还有大小溪河39 条,均属长江水系。
市境地貌特征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于王家畈乡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为境内最高峰,位于枝城镇的长江之渚--关洲,海拔38米,为全市最低处。
宜都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时数约1705小时,主导风为东南风。全市土壤质地以中性为主,共有红壤土、黄壤土、黄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个土类。
植被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青冈栎、栓皮栎、竹林、乌桕、油桐、油菜、胡枝子、马桑、茅草和蕨类等。 宜都,是湖北省承东启西的最佳口岸。
它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随着国家生产力布局由东至西转移,宜都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境内建有两座长江大桥、两座清江大桥,从市区到三峡机场只需20分钟,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陆地、水上立体运输网络,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运输服务,有利于发展大进大出的工业项目。
宜都,矿产资源贮藏丰富。现已探明煤炭储量7500万吨,水泥石灰石6.8亿吨,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矿产种类繁多,且品位高、易开采,非常适合基础工业的发展。
宜都,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县级能源生产基地之一。它地处三峡、葛洲坝和清江水电梯级开发的中心地带,境内建有2个22万、8个11万伏变电站,其供电网络完备齐全、供电质量稳定可靠,可以满足每年30亿度左右的负荷量。
市内还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成品油油库,河流星罗棋布,水资源充足,对于发展那些高耗能、无污染的大型工业项目,提供了便利条件。 工业是宜都经济的主体,占三分之二以上,并且将继续充当增长的“脊梁”。
作为湖北省较早的“五小”工业基地和全国乡镇企业中西部合作示范区,宜都传统产品具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在不断的技术改造中表现出不俗的业绩。建材、化工、医药、电子及农副产品加工是其主导产业。
随着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宜都农业得到了巩固发展。全市围绕水果、茶叶、畜牧、蔬菜、水产、黄姜六个特色产业,先后培育引进了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宜昌市级2个。
宜都还是全国首批园艺产品和茶叶出口示范区,农业精品名牌荟萃,像宜红功夫茶、天然富锌茶、松云有机茶、波尔羊、光明柑、清江鱼等,都在全国享有盛名,远销海内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业正成为宜都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这里山川秀美,水天一色,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留连于此,写下传芳百世的壮丽诗篇。古潮音洞素有“水旱相连、云雾缭绕、钟乳万千、潮音响彻”之妙景,号称“巴楚第一奇洞”。
梁山层峦叠翠、奇峰屹立,佛道两教并存,香火络绎不绝,有“南武当”之美誉。新近发现的王家畈奥陶纪石林错落有致、姿态万千,古海洋生物化石形态逼真、保存完整,是一处集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科普旅游于一体,展示地质奇观的天然博物馆。
近年来,市委、市 *** 坚持工业立市、项目强市不动摇,突出工业主导地位,锲而不舍狠抓招商引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县域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8亿元,财政收入2.72亿元,人均GDP和财政收入进入全省县市前列。
与此同时,市里注重用现代工业理念统筹城乡经济,通过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和城镇化,让产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呈现出三者良性互动、比。
请问谁知道大别山的历史大别山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
位於豫、鄂、皖 3省边境。 介於北纬30°10′~32°30′,东经112°40′~117°10′。
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西段作西北—东南走向,东段作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山地地质构造基础是古生代华力西中期的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主要由前震旦纪地层和侵入岩构成,以花岗岩、片麻岩等为主。
麻城以东部分受燕山运动影响更为显著。山地经褶皱后,曾一度准平原化。
现今山地轮廓为此后的断层运动所形成。断层运动至今仍在进行,1923年霍山大地震即为明显一例。
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余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农耕地区。
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复杂,坡向多变,坡度多在25°~50°。大别山地势较高,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育,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
注入长江的主要河流有□水、□水、大悟河、滠水、潜水等;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河、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大别山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温光同季,雨热同季,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徵,具备森林的气候优势。年平均气温12.5℃,最高气温18.7℃,最低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16.7℃,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0.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夏季平均温度22℃,冬季平均气温10℃,≥10℃积温4500-5500℃,气温年较差21.8℃。
平均降水量1832.8毫米,年降水日数161天,空气相对温度平均79%,年日照时数平均1400-1600小时,年雾日102天,太阳平均辐射量110千卡/cm2,无霜期179-190天,年平均气温比附近的市、镇分别低5.2℃,降水比附近的地区多360毫米。大别山森林海拔差异大,植被变化明显,高度从400多米至1700多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
低海拔杉木、柳杉、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浑厚辽阔,林相整齐,层次分明。林中杉木、柳杉主干挺拔,生长茂盛;马尾松枝干苍劲,郁郁葱葱。
栓皮栎、青冈栎、枫香、黄檀等生机盎然,欣欣向荣。间有小片修笪,掩映其中。
海拔渐高,景观迥异峭壁间陡岩上,黄山孤松饱经风霜,傲首从容。山坡上,黄山松林迎风而立,树干弯曲,枝成旗形,优美异常。
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天鲜花盛开,草木蔓发,松绿竹黄,百鸟相鸣;仲夏林木蓊翳,绿荫沉凝,凉风拂肌,几忘酷暑。
秋至松竹沉黛,枫叶如火,硕果缀枝,百草含香。冬临风荡林海,雪压劲松,山色凝重,似露峥嵘;山顶积雪经久难消,与繁花绿叶相融,故有“天堂积雪”的美景。
大别山10月底历史气温大别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介于北纬30°10′~32°30′,东经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西段作西北—东南走向,东段作东北—西南走向,长270千米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南。温度不会太高,世纪温度会比天气预报报告的温度低两到三度,考虑到大别山里昼夜温差大,有必要带登山外套,上到山顶会有点凉快!温度预计大概再15-20度左右!
大别山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同季,雨热同季,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征,具备森林的气候优势。年平均气温12.5℃,最高气温18.7℃,最低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16.7℃,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0.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夏季平均温度22℃,冬季平均气温10℃,≥10℃积温4500-5500℃,气温年较差21.8℃。平均降水量1832.8毫米,年降水日数161天,空气相对温度平均79%,年日照时数平均1400-1600小时,年雾日102天,太阳平均辐射量110千卡/cm2,无霜期17。大别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介于北纬30°10′~32°30′,东经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西段作西北—东南走向,东段作东北—西南走向,长270千米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南。温度不会太高,世纪温度会比天气预报报告的温度低两到三度,考虑到大别山里昼夜温差大,有必要带登山外套,上到山顶会有点凉快!温度预计大概再15-20度左右!
大别山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同季,雨热同季,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征,具备森林的气候优势。年平均气温12.5℃,最高气温18.7℃,最低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16.7℃,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0.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夏季平均温度22℃,冬季平均气温10℃,≥10℃积温4500-5500℃,气温年较差21.8℃。平均降水量1832.8毫米,年降水日数161天,空气相对温度平均79%,年日照时数平均1400-1600小时,年雾日102天,太阳平均辐射量110千卡/cm2,无霜期179-190天,年平均气温比附近的市、镇分别低5.2℃,降水比附近的地区多360毫米。
大别山森林海拔差异大,植被变化明显,高度从400多米至1700多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低海拔杉木、柳杉、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浑厚辽阔,林相整齐,层次分明。林中杉木、柳杉主干挺拔,生长茂盛;马尾松枝干苍劲,郁郁葱葱。栓皮栎、青冈栎、枫香、黄檀等生机盎然,欣欣向荣。间有小片修笪,掩映其中。海拔渐高,景观迥异峭壁间陡岩上,黄山孤松饱经风霜,傲首从容。山坡上,黄山松林迎风而立,树干弯曲,枝成旗形,优美异常。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天鲜花盛开,草木蔓发,松绿竹黄,百鸟相鸣;仲夏林木蓊翳,绿荫沉凝,凉风拂肌,几忘酷暑。秋至松竹沉黛,枫叶如火,硕果缀枝,百草含香。冬临风荡林海,雪压劲松,山色凝重,似露峥嵘;山顶积雪经久难消,与繁花绿叶相融,故有“天堂积雪”的美景。
有人听说过橡子吗栎树的果实 栎树又俗称“麻栎”或“柞树”
百度百科里有很详细的关于橡子的介绍 它的粉做出来的食物很好吃哦~
橡子,栎树的果实,形似蚕茧,故又称栗茧。《新唐书·杜甫传》:“客秦州,负蕲采橡栗以自给。”唐张籍有诗云:“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每百斤橡仁可酿五十五度的白酒四十斤左右。鄂东山区都有橡子,可供采摘。 学名栗茧、蒙古栎,别名橡子树、柞树、蒙古柞。
形态特征
橡树又名栎树,是对壳斗科栎属植物的通称。全世界共有栎树300多种,我国有60种左右。由于栎树能适应广泛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以在热带、温带、寒带都有栎属树种分布。橡树生长迅速,抗干旱,少虫害,无需专人管理,荒山野岭,沙丘薄地,均可栽种。所结果实,易保存。加工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
橡子很大部分指的是栎属植物的坚果,鄂东山区比较多,形似蚕茧,故又称栗茧。橡子外表硬壳,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
历史:
橡子是号称比水稻、小麦“资格”还要老的粮食。人们食用橡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橡子一直是许多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物。唐代皮日休有一首《橡媪叹》,诗中写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末期橡子还是民间的一种粮食。
实用价值:
我国北方著名的橡树有辽东栎、蒙古栎,南方有青冈栎、高山栎、刺叶栎等数十种,栓皮栎、麻栎、槲栎、柞栎南北均有。橡树浑身是宝,除果实可供食用外,其木材坚实、耐腐性能好,是制作家具、农具、枕木、矿柱、电杆的好材料。橡木烧出的木炭,火力旺盛,经久耐烧。橡树皮和橡子壳含有丰富的鞣质,是工业上提取栲胶的好原料。腐朽的橡木还可用来培植出营养丰富的鲜美可口的香菇和木耳。
营养分析
每100.0克营养成份含量如下: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可食部 70 水分(克) 42.3 能量(千卡) 600 能量(千焦) 967 蛋白质(克) 8 脂肪(克) 2 碳水化合物(克) 50.5 膳食纤维(克) 1.3 灰份(克) 1.2 硫胺素(微克) 0.03 维生素C(毫克) 7 钙(毫克) 112 磷(毫克) 64 铁(毫克) 5.8 橡子是一种栎树的果实,鄂东山区比较多,形似蚕茧,故又称栗茧。橡子外表硬壳,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当年杜甫穷困潦倒的时候,便不时以此裹腹。 橡子可以吃。但是一些橡子(尤其是红橡木的黑橡子)含有大量的单宁,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食用会感到苦涩,白橡木的青橡子单宁含量较低,口感较甜,可以生吃或烹调。橡子的基本做法是长时间烧煮并换水去除其中所含单宁,煮熟以后就能直接吃了。橡子也能烘烤或和面,橡子面粉常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由于橡子含较多油脂,橡子面粉一定要注意贮藏以免哈喇。橡子粉也可以作为咖啡伴侣。 橡子每100 克约含热量510 kcal。主要成分为6% 的水、54% 的碳水化合物、8% 的蛋白质以及32%的 油脂(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橡子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钾和烟酸等矿物质和维生素。
橡籽能不能吃啊当年诗圣杜甫穷困潦倒时,便时常以此果腹。
近年来,橡子的营养成分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据测定,橡子中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略低于大米,每100克橡子可提供600千卡热量和8克蛋白质;橡子所含的氨基酸类似牛奶、豆类和肉类;橡子中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苹果酸。橡子富含油脂,榨出的油类似于橄榄油,是一种很好的食用油。鉴于橡子的营养价值,国外一些植物学家还乐观地预言,橡树将成为未来的“粮食作物”。
橡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单宁、钾、钠、钙、镁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
橡树是一种野生的经济灌木,橡子仁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油脂、蛋白质等,属绿色食品。
橡子是号称比水稻、小麦“资格”还要老的粮食。人们食用橡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橡子一直是许多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物。唐代皮日休有一首《橡媪叹》,诗中写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末期橡子还是民间的一种粮食。我国北方著名的橡树有辽东栎、蒙古栎,南方有青冈栎、高山栎、刺叶栎等数十种,栓皮栎、麻栎、槲栎、柞栎南北均有。
梭子是干什么用的梭子:
1.古代织布所用的工具
2.机枪等武器的弹夹。
梭子,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横线)之工具,两头尖,中间粗,枣核形。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无梭织机。无梭织机是将纬纱卷装从梭子中分离出来,或仅携带小量之纬纱以小而轻之引纬器代替大而重之梭子。无梭织机车速高,噪音低且织物质量好,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渐替代了有梭织机。
当代无梭织机有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片梭织机等类型,是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和纺织技术于一体之高新技术产品。
步云山温泉怎么样步云山位于庄河市西北46公里处,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千姿百态。
西北有海拔1130米的辽南第一峰步云山,东南有海拔1080米的辽南第二峰老黑山,山上林木茂密,景观奇特。步云山的温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辽宁省最好的温泉之一。
位于辽南第一峰——步云山下的大连步云山温泉生态度假区,现已建成温泉供水站7座,最高水温为61℃。经专家鉴定,属于低矿化度、碳酸钠型水,弱碱性。
水中含有26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定名为“中低温医疗矿泉热水”。可广泛用于沐浴、理疗、保健、桑拿等。
桃花源古镇里面有湖吗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
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桃花源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并即将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拥有157.55平方公里面积。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
风景资源16类。其中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景观8类;游览图标准景点95个,内部景界分布丘峦脊岭35条,峡谷19条,溪涧18条,水库池塘72口,涌泉32穴。
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
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公园内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
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公园内,环境气候,一年之间,一山之间,阴阳明暗变更,寒温不齐,被称为“洞天气候”,经测定,年平均气温14.2—15.7℃,比县城低0.8—2.3℃,大小桃花溪的深浅层雾可达130多天,故处处迷津。
桃花源森林公园桃花源旅游产品十分丰富,著名的有桃花源擂茶系列、桃源大叶茶、桃花源仙桃、蜜桔、沙田柚、桃源观、桃花源大门桃花源大门延泉黑猪、竹编工艺品、桃花源纸伞、根雕等,均为传统乡土特产,特别是桃源玉雕、桃花石雕塑工艺,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先后有日、美、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的来宾前来洽谈订货。如今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已是商贸、旅游、的理想场所,也是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这里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商贸云集、游人如织,“世外桃源”的太平盛世,得以真正再现,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把神奇古老的桃花源装点得分外娇绕、妩媚。
2动植物资源编辑植物群落桃花源美景花源位于中亚热带北缘湘、鄂、川山地丘陵植被区和江汉洞庭湖,鄱阳湖平原植被区的过渡地带,基本处于华中区系与华东区系的过渡线上,森林植物以松属、杉木属、圆柏属、栗属、栲属、青冈栎属、栎属、润楠属、擦树属、枫香属、李属、花揪属、栾树属、杜英属、榆属、榉属占优势。共有木本植物446种,草本植物740余种。
观赏动物桃花源主体景区动物栖息环境优越,食物链网结构复杂,鸟、兽、虫、鱼资源丰富。美形美色声美姿观赏动物255种,其中野生种230种,占90%;驯养种25种,占10%。
3全球华人心中的桃花源编辑——同元,为城市打造历史记忆——古镇开发 运营专家,承传统,启未来重庆同元集团是以开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人文文化为主的旅游地产开发商。经过多年耕耘,不仅在综合实力、规模扩张、整体运营开发和持续经营招商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2000年来更是在中国文化旅游地产领域载誉颇丰,影响力遍布全国。
20大古镇布局全国,所至即焦点根据集团开发战略,同元集团将在全国12个省市打造20个古镇项目,划定中国文化旅游地产版图!2014年继云南“彝人古镇”山西“黎侯古城”、重庆“长寿古镇”、福建“海坛古城”后,同元集团进军湖南常德,投资50亿巨构1600亩巅峰巨作,完美演绎“桃花源”绝世风采。4梦里中国,传世古镇编辑为世界,唤醒东方文化瑰宝湖南·常德·桃花源,因陶渊明魏晋“名士风流”而闻名,以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誉满中外,是仕隐文化象征,更是全球华人向往的田园诗、理想地、中国梦所在,当代都市人、成功者寄托情怀、寄“隐”为乐的首选。
桃花源古镇领踞江南田园风光极致秀美处,零距离“桃花源”唯美人文风光,凭借非凡规划和品位,势必扛鼎桃花源文化旅游半壁江山。市政千亿布局,升级世外桃源[1] 根据常德市 *** 《桃花源镇古镇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桃花源片区未来将形成东抵水溪,北止沅江,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配备古镇休闲、观光旅游、疗养度假等功能,具有山水田园特色、神秘而具有活力的生态型小城镇。
2014年桃花源古镇启动,正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景观游旅资源,正式升级!1600亩古镇,拾掇人间仙境于旅游产业版图核心,以国家5A标准,打造桃花源古镇。以1600亩庞大规模,统御6大要素,强势推出古建筑群、广场、宝塔、戏台、庙宇、亭台、河溪等特色美景,为世界鉴赏桃花源,贡献集商业、商务、居住、度假、观光、休闲、文化为一体的“一站式”古镇生活。
自此,春赏桃花、夏游沅水、秋迎田园乐、冬举酒观雪……桃花源里、古镇上,放下身段、名利,乘万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尽得人间自在。